联系我们 English
首页 > 中国要闻
让人文交流成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心灵桥梁
2016-03-25 1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

  2016年是中埃建交60周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埃及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同塞西总统就加强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达成诸多共识,给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此次访问埃及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同埃及朋友共同推进两国人文领域交流,为中埃友好注入新动力。

  中埃都是文明古国。万里长城和金字塔共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奇迹。古丝绸之路成为联结中埃两国的重要纽带,谱写了永载史册的经贸和人文交流篇章。近代以来,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和维护民族权益、反对外来干涉和侵略的斗争中,中埃两国人民始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956年,毛泽东主席和纳赛尔总统高瞻远瞩,作出了两国建交的政治决断,埃及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历史不会忘记,数以万计的中国民众声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我们不会忘记,加利先生在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曾掷地有声地说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开罗宣言》在这些问题上有明确规定,我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坚定地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中埃两国都肩负着民族复兴、再铸辉煌的伟大历史使命。中方将坚定不移地支持埃及人民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支持埃及早日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支持埃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塞西总统倡导的苏伊士运河走廊规划不谋而合,中埃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呈现出更多契合点和相通处。前不久,塞西总统公布“埃及2030愿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民正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紧密围绕中埃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共享治国理政经验,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添柴。

  建设“一带一路”根基在民心相通。2003和2004年,“走进金字塔——古埃及国宝展”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举办,为中国百姓揭开了古埃及法老王国的神秘面纱,取得了轰动效果。今年1月,中国“高科技展”亮相开罗,高铁、北斗、核电、新能源、航空、卫星发射等行业展示让埃及民众对“中国制造”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埃及有1000多名中文导游,他们在向中国游客介绍埃及历史人文风貌的同时,也成为中埃友好的民间大使。中埃直航航班每年近千架次,两国民众的往来更加便利通畅,使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把埃及列入了旅游计划。《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王昭君》等中国影视作品也在埃及走红。在这次访问期间,中埃双方将签署关于高等教育合作、科技发展基金等多个合作文件。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丰富人文交流的形式和手段,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建设“一带一路”要发挥青年在人文交流中的引领作用。青年是中埃友好的希望与未来。当前,埃及已有15所大学开设中文专业,中埃共建2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近2000人,“汉语热”正逐步兴起。与此同时,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文学界泰斗——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等二十多部作品都已被译成中文,深受中国青年读者喜爱。两国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华留学的埃及学生超过千人,而在埃及的中国留学生更是超过2300人,他们正成长为中埃友好的新生代力量。在这次访问期间,中埃双方将签署关于合作设立中埃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谅解备忘录。中方将继续积极支持两国青年科学家间的交流。我们要着眼长远,下大力气做好青年交流工作,为两国世代友好夯实根基。

  站在中埃建交6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携手并进,戮力同心,开创两国人文交流的新局面,架起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心灵桥梁!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